首頁 > 歷史古橋 > 正文
風塵仆仆茶馬道 風風雨雨漣漪橋
2012-09-03 來源:中國橋梁網整理

  在以普洱為中心通向昆明和中原的 “茶馬古道”北路上,有一座以水波命名的橋梁——漣漪橋。它是“茶馬古道”進入思普境內最宏偉、美觀的橋、房、亭結合的橋梁。被人們稱為千里迤南古道第一橋。

  漣漪橋座落在具有雙子星城美譽的墨江縣城南郊聯珠河和清溪河交匯處。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fā)展,墨江這個昔日“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城市日漸繁榮。漣漪橋已經成了縣城的一部分了。

  據《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志》和《墨江哈尼族自治縣地名志》記載,漣漪橋始建于康熙初年,道光二年(1822年)被洪水沖毀,道光四年(1824年)重修。同治元年(1867年)墨江大水,又被沖毀。為方便過往馬幫、商賈,他郎廳署游擊將軍孫世恒等邑紳捐資于同治九年(1870年)重修,光緒二年(1876年)落成。橋身系土磚木混合結構,木梁,木板鋪橋面,木架筒、板瓦屋面。橋正中魁閣樓瓦屋面為四面分水。橋身長27米,寬4米。橋中心魁閣為5.5×5.8米,高16米。河中橋墩以條石順水方向砌成梭形,使流水順暢,岸坡穩(wěn)固。橋墩長22.8米,寬8.4米,每孔凈跨8米。修橋投資共用了白銀2384兩。漣漪橋的特別之處是橋中心的魁閣樓是一座方形二層樓亭,并于兩邊的兩座小魁閣樓渾然一體,青瓦粉墻,四角飛檐,錯落有序,美觀大方,看起來結構嚴謹,古樸優(yōu)雅,玲瓏標致。橋上的過道左右,木板相連,置有椅凳,供游人或過客歇腳休息。

  古道的馬幫已經遠去,漣漪橋至今猶存。踏上修茸一新的漣漪橋,腳下流水波光粼粼,漣漪成調。憑欄遠眺,叮咚水聲,使人遐想幽思。“茶馬古道”著載遙遠的歷史,帶著普洱茶香,仍在走進你我的生活。

  茶馬古道上唯一用水波命名的漣漪橋。


Copyright © 2007-2022 cnbridge.cn All Rights Reserved
服務熱線:010-64708566 法律顧問:北京君致律師所 陳棟強
ICP經營許可證100299號 京ICP備10020099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0311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