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茅溪偃月橋
沙坪壩區(qū)曾家鎮(zhèn)吳家大橋
仁壽橋
重慶的小河小溪上,密布著數十座古老的石橋。它們大多建于明清時期,直至今日,其中不少橋梁仍是市民過河的必經之路。從文物保護部門了解到,這些默默為市民服務的古橋,卻很難得到“文物”的待遇。
重慶主城不僅有兩江環(huán)抱,也有眾多的小河流。在這些小河上,曾有眾多的古橋。
主城現存的古橋,目前還沒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數字。根據粗略估計,主城現存的古橋大約有近兩百座,多數分布在主城周邊的鄉(xiāng)鎮(zhèn)中,以沙坪壩、巴南、渝北等區(qū)最多。
重慶現存的這些古橋,絕大多數為石制,規(guī)模都不大,架設在眾多的小河流上,供鄉(xiāng)民出行之用,從形制上看,重慶的古橋可以分為平板橋、拱橋和廊橋三種,其中廊橋都分布在區(qū)縣,主城現存的只有平板橋和拱橋兩種。從年代來看,這些石橋大多修建于清代,其中不少一直用到現在,歷經上百年,仍然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清初湖廣填四川以來,重慶地區(qū)人口猛增,交通需求大增,而港灣甚多、河流縱橫的重慶地形,客觀上為大量橋梁的修建提出了需求。重慶今日的“橋都”之稱,不僅源于兩江上雄偉的
跨江大橋,也有這些古老小橋的一份功勞。
重慶為何會有如此多的石橋?石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杰出創(chuàng)造,而重慶之所以大量存在,除了特殊地形的需求外,還因為這種建筑形式非常適合重慶的特點。
重慶多山,且山體多為巖石構成,這就為大量石橋的建筑提供了充沛的材料,另外,要建石橋,必須要有穩(wěn)固的地質條件,而重慶地表由大量巖石構筑,正是十分穩(wěn)固的地方。
不要小看這些不起眼的石橋,正是成百上千座這樣的小橋,構成了古代重慶
陸運交通必不可少的部分。重慶自古為川東門戶、交通樞紐,在古代交通條件下,來自川東鄉(xiāng)村的貨物要經過重慶多如牛毛的小河,涉水無法通行,用渡船又太過麻煩,因此,眾多石橋成為過往商客的必經之路。無數來自川東鄉(xiāng)村的山民與山貨,順著這些小橋踏入朝天門碼頭,連起了外面的世界。
另外,從美學角度來說,重慶的石橋也有著其獨特的地位。石橋既是一種交通工具,同時又將建筑、藝術和科學和諧地融在一起。在過去,這些石橋的結構、建造規(guī)范,乃至橋身的裝飾,都有著嚴格的規(guī)范和講究。時至今日,重慶一些石拱橋的券拱、平板橋上的雕刻,都是畫家、攝影師眼中不可多得的美景。
盡管曾是鄉(xiāng)民與外界連通的渠道,但隨著時代發(fā)展,新的交通方式投入使用,古老的石橋逐漸被人遺忘。
主城現存的石橋數量不少,但其中能得到妥善保護的卻不多。許多古橋很難修葺一次,一些橋邊的居民甚至表示:幾十年來都沒見有人好好修葺過這些古橋。
有部分古橋由于難得修葺,已經在歲月中慢慢腐朽。在江北區(qū)茅溪看到,當地建于清道光年間、三孔券拱結構的高大石橋“偃月橋”,不但橋體磚石多有損壞,橋面也長滿雜草,幾乎不能通行了;而位于江北寸灘老街的單孔石拱橋“至善橋”,橋面上更是長出了茂密的樹木,當地居民說,從上世紀80年代寸灘老公路橋建成后,這座建于清代的石橋便不再通行,也沒人關注它了。
而位于磁器口的“仁壽橋”,橋面干脆被全部翻開,鋪上土種蔬菜,變成了一個菜園子。據當地居民介紹,這座由橋改成的菜園已存在近十年了,“反正這橋現在沒人走,我們也不曉得是不是文物”。這些小橋周邊,基本都沒有明顯的“文物保護”標志。
由于石橋本身保存時間長,加上許多石橋至今仍在使用,還是會得到一定的保養(yǎng),因此重慶現存的石橋,大多主體結構仍保持完整,目前的損傷,大多出現在橋面、橋身雕刻等部分,沒有結構性的損壞。
這些建于清代的石橋,當然應該算是文物,但相對來說,它們的文物價值一般較低。重慶市文物保護部門工作人員表示,目前對于主城的古橋,只是作為一般文物點進行登記,也有的是區(qū)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可大多數沒有明顯標志,就目前的情況來說,由于數量龐大,各地區(qū)情況不一,因此對石橋的監(jiān)管有一定的滯后性。
盡管現狀尚可,古橋梁愛好者仍期望古橋能得到更好的保護?,F在對于石橋并沒有一個統一的保護規(guī)劃,甚至沒有全面的精確統計,幾乎都是各地文管部門自己在保護。李盛虎說,由于總體狀況不明確,力量分散,迄今為止,主城的石橋中還沒有一座被列入市級保護文物名單,相比之下,建于上世紀50年代的嘉陵江大橋等“小字輩”則早已成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如果沒有這些石橋,重慶的‘橋都’之名就少了一半內涵。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文物保護愛好者表示,希望文管部門能建立起一個專項規(guī)劃,對重慶的石橋進行統一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