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湖黃河大橋是109國道、212國道蘭州市區(qū)的主要過境橋梁,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qū)濱河路黃河風情線中段。橋長1.3km,總投資4億元,于2001年12月開工建設,2003年12月竣工通車。是我國第二座、黃河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矮塔單索部分斜拉橋,也是蘭州市迄今為止投資最多、規(guī)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座黃河大橋。
橋梁長度 1.3km
橋梁類型 過境橋梁
建設時間 2001年-2003年
通車時間 2003年12月
地理位置 蘭州市七里河區(qū)
所屬城市 蘭州市
建設歷程
小西湖黃河大橋是109國道、212國道蘭州市區(qū)的主要過境橋梁,位于蘭州市七里河區(qū)濱河路黃河風情線中段。橋長1.3km,總投資4億元,于2001年12月開工建設,2003年12月竣工通車。
橋梁建筑
大橋由蘭州市城市基礎設施投資公司建設,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設計,蘭州市市政工程公司、中鐵十二局、中鐵十九局承建。設計荷載等級城區(qū)A級(汽-20,掛-100,人行荷載400kg/㎡),地震烈度Ⅶ度,通航標準5級,設計洪水頻率1/100,設計洪水流量6500m³/s,設計洪水位1519.01m。
大橋是目前蘭州歷史上最大的橋梁工程項目,由黃河大橋主橋、引橋、濱河中路立交、西津路立交、小西湖環(huán)島立交、濱河北路立交和小西湖東街匝道橋等項目組成。大橋平面布置呈南北向,南北總長1.3km,主橋長298.4m,橋面寬27.5m,孔跨布置81.2m+136m+81.2m。上部結構采用預應力混凝土雙塔,塔梁固結、梁墩分設單索面部分斜拉橋結構;下部結構為板式橋墩,橫橋向采用上大下小花瓶形結構型式。左、右兩岸與南、北濱河路(兼堤防)立交,跨堤處橋下弦與路面凈高為5m。
大橋造型獨特,設計新穎,是我國第二座、黃河第一座預應力混凝土矮塔單索部分斜拉橋,也是蘭州市迄今為止投資最多、規(guī)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一座黃河大橋,創(chuàng)下了國內(nèi)同類型橋的跨度、橋幅寬度、索塔馬鞍技術三項成果第一。
橋址位于峽谷河道川區(qū)河段,河寬約300m,主流靠左,右岸有河灘地分布,寬約70m。兩岸為現(xiàn)代沖積臺地,河床自然坡度平緩,河床上部為中砂卵石土壤,以下為黏土砂巖。水流一般沖刷深15.21m(從設計水位算起深度),局部沖刷深3.73m(一般沖刷深以下)。水流基本平穩(wěn),河床相對穩(wěn)定,通過流量大。左、右兩岸有南、北濱河路(兼堤防),河段防洪壓力不大。
管理維護
5月至11月,將對小西湖黃河大橋至中山橋段航道、城關黃河大橋至天水路黃河大橋段航道個別淺點進行綜合養(yǎng)護,保障該段航道的安全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