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益陽資江四橋是益陽市城市外環(huán)路上跨越資江的一座特大橋梁,南岸接線是規(guī)劃中的虎山路;北岸接線經(jīng)城市外環(huán)路分別與319國道、益沅公路、資陽路相接后再與白馬山路連接。南北接線總長12.2 km 。大橋位于益陽市城區(qū)資江上游4960 m的青龍洲,總長965.24 m。南、北岸引橋均設計為9×20 m預應力混凝土簡支空心板;主橋兩側副孔均設計為2×50 m預應力混凝土等截面現(xiàn)澆連續(xù)箱梁;主橋設計為50 m+150 m+200 m獨塔雙索面預應力混凝土斜拉橋。
1.技術標準
?、?工程等級:近期為Ⅰ級公路,遠期為城市外環(huán)主干道;
?、?設計荷載:公路—— Ⅰ級;
?、?橋面寬度:主橋總寬28.00 m;引橋總寬25.00 m;
?、?設計時速:80 km/h;
?、?通航標準:Ⅳ一2級,通航凈空:50 m×8 m(寬×高);
?、?地震參數(shù):本區(qū)域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小于0.05 g,反應譜特征周期0.35 S;
⑦ 設計水位:SW1/10o=41.08 m;設計通航水位HW5%=38.41 m。
2.建設條件
橋位處在彎曲河道正中間,在橋位的下游有一江心沙洲(青龍洲),兩岸地勢開闊平坦,高差小,多為農(nóng)田,高程約為32-35 m,均筑有防洪大堤。河道均系單式斷面,由于河道內(nèi)采砂船作業(yè)頻繁,河床高低不平,河床高程介于14-25 m之間。橋位區(qū)屬沖洪積階地地貌,河床寬約551 m。
橋位兩岸施工場地開闊,便于施工。不足之處是此處河床較窄,大橋對資江行洪有一定的影響,并且此處是資江的拐彎處,對資江河道通航有一定的影響。
橋位區(qū)域年平均氣溫16.8℃ ,一月平均氣溫5℃ ,極端最低氣溫-9.2℃,七月平均氣溫29℃ ,極端最高氣溫40.8℃。橋位區(qū)內(nèi)覆蓋層主要為亞粘土、細砂、圓礫及卵石層,厚度較大;基巖主要為板巖。微風化基巖的天然濕度極限抗壓強度R a>5 MPa,能夠作為良好的大直徑嵌巖樁基礎持力層。
3.方案設計
3.1 橋型方案構思
本項目是一項跨越資江天塹的宏偉工程,應該在滿足使用要求的前提下,結構造型力求安全、適用、經(jīng)濟、美觀,體現(xiàn)時代風貌,在橋型方案選擇時,除了要滿足橋面行車的安全要求外,還必須保證滿足航運、水利、防洪等各方面的要求。
針對該橋的地形、地貌情況,采用梁橋、拱橋、懸索橋和斜拉橋都是可行的。但是若采用梁橋,200 m的跨徑略大,且該橋型與兩岸景觀不協(xié)調(diào);若采用拱橋,則結構形式與臨近橋梁類似,達不到一橋一景的目的;跨徑200 m懸索橋造價較高,不夠經(jīng)濟。獨塔雙索面斜拉橋建筑高度小,橋型美觀,線條簡潔,技術成熟,造價適中
[1,2]。因此,經(jīng)過反復比較和研究,推薦采用獨塔斜拉橋方案,橋塔結構采用A型索塔(見圖1)。
獨塔雙索面斜拉橋方案主橋以50+150+200m跨越主航道,河床壓縮少,有利于汛期泄洪;兩個主孔均能通航,能減少船舶撞擊的機會。
3.2 橋跨布置設計
本橋設計初始,主橋橋孔布置為2×50m+50m+150m+200m+2×50m七跨連續(xù)獨塔斜拉橋方案進行研究,經(jīng)過計算發(fā)現(xiàn)14號墩頂?shù)闹髁贺搹澗胤浅4?,而?5號-16號墩以及9號-l0號墩之問的箱梁正彎矩非常大。經(jīng)過配束、調(diào)索以后,這兩處的主拉應力、抗裂性、承載能力均達不到規(guī)范要求。
為了解決此處的箱梁問題,將50m區(qū)梁高改為3.2m。這樣修改以后,經(jīng)過計算,15號-16號墩以及9號-10號墩之間的箱梁正彎矩很大的問題得到解決,箱梁的抗裂性和承載能力均可以滿足要求,但是在14號墩上緣的抗裂性仍然很難滿足要求。即使上緣最大應力已經(jīng)超過規(guī)范要求,最小應力仍然有3.2 MPa的拉應力,說明截面的剛度仍然偏小(注:本汁算還沒有考慮索、梁溫差和塔的左右側溫差,也沒有考慮收縮徐變尚未完成時的通車情況,如果再考慮以上情況,主梁最大應力和最小應力會更加不利)。
若兩個輔跨采用變截面的方案,梁高需達到4m,但這樣設計造價很高,施工和設計的難度都增加不少。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斜拉橋與連續(xù)梁直接連接這種結構體系本身會在過渡墩形成薄弱環(huán)節(jié),設計此類橋梁時,應予以重視。
4.結構設計
4.1 主梁(見圖2)
益陽資江四橋主梁采用預應力砼箱梁,單箱四室截面,連續(xù)長度400m。箱梁中心線處梁高270 cm,箱梁全寬2820cm,頂、底板厚度均為24 cm。主梁共分成51個節(jié)段,0號、1號梁段設計采用支架現(xiàn)澆,其余梁段均設計采用掛籃對稱懸澆施工。為了消除邊墩支座負反力并增加結構剛度,在索塔處及梁端均采用加大截面面積的方法施加壓重。
主梁縱向預應力束均設計采用9ψs15.2和7ψs15.2鋼絞線;主梁頂板厚度40cm處,不設置橫向預應力束,頂板厚度24cm處,設置橫向預應力束為3ψs15.2鋼絞線。
為了增加主梁橫向剛度,改善橋面板受力性能并均勻傳遞斜拉索拉力,在主梁中設置了多道橫梁。標準中橫粱厚度30cm,橫梁預應力束采用19ψs15.02鋼絞線。
4.2 斜拉索
斜拉索采用PES(C)7熱擠聚乙烯拉索,PESM7冷鑄鐓頭錨固體系,塔端為張拉端,梁端為固定端。拉索為扇形布置的空間雙斜索面,全橋共49對,塔端的標準索距為1.5m,梁端的標準索距為8 m,背索索距為6 m。拉索與橋軸線的傾角為27.52°-79.13°。根據(jù)各拉索的設計索力并兼顧考慮全橋的
整體剛度,分別采用PES(C)7-151到PES(C)7-421等八種規(guī)格的斜拉索,總用鋼量930 t。斜拉索安全系數(shù)按2.5控制
[3]。。斜拉索成品必須進行超張拉檢驗,彈性模量檢測,靜載性能試驗和疲勞試驗,檢測試驗方法按《中華人民共和國交通行業(yè)標準》GB/T 18365—2001(斜拉索熱擠聚乙烯高強鋼絲拉索技術條件)執(zhí)行。
4.3 索塔(見圖3)
索塔自承臺頂面起總高123.180m,下塔腿及中塔腿均為單箱單室截面,塔根部尺寸為8 m×10 m,中塔腿與下塔腿交接處索塔總寬39.20 m,中塔腿尺寸為4.05 m×7.4 m。拉索錨固段為單箱單室和單箱雙室截面,高度為41 m,平面尺寸為4.05 m×7.4 m和6 m-8.95 m X 7.4 m。拉索錨墻厚度為1.5m,兩邊肋板厚1.0m,拉索錨固段配600置了縱、橫向預應力束,分別采用φs15.2鋼絞線“U”型布置。
索塔橫梁高5 m,壁厚1.0 m,配置φs15.2鋼絞線。橫梁頂面上設置了塔、梁臨時固結構造,主梁合攏時予以拆除。索塔及13號、16號過渡墩上均設置了縱向、橫向限位塊,施工時應精確放樣,確??v向漂浮體系的形成。索塔根據(jù)計算,各段分別采用了不同的配筋率配置φ32束筋。
4.4 下部結構
主橋13號索塔基礎設計采用13D 320 cm鉆孔灌注嵌巖樁基(基巖為微風化泥質板巖[Ra=7.0MPa],樁端嵌入微風化泥質板巖10 m),分三排呈梅花形布置,承臺尺寸33.32 m×16.2 m×6.0m,并設50 cm厚承臺封底。l2號輔助墩設計為雙柱式墩,基礎為2D280鉆孔灌注嵌巖樁基(基巖為弱風化泥質板巖和微風化泥質板巖[R a=4.4 MPa]和[Ra=7.0 MPa],樁端嵌入微風化泥質板巖1 m);墩柱為2D 250 cm圓柱墩。墩頂設LYQZ系列雙向活動拉壓支座和單向活動拉壓支座各一個,設計承受6 000 kN 壓力、2 000 kN拉力。
5.結構計算
益陽資江四橋近期設計為I級公路,四車道;遠期規(guī)劃為城市外環(huán)主干道,取消中問的2 m分隔帶,半幅行車道由7.5 m變成9 in,相應的由四車道變成六車道。上、下部結構分析按兩種行車道寬計算,均滿足設計要求。
5.1 上部構造
200m斜拉橋運用《Qjx》橋梁綜合計算程序進行縱向計算,運用橋梁博士綜合計算程序進行縱向計算校核??v向計算荷載等級為公路一I級,人群荷載采用2.5 kN/m²,結構計算基準溫度20℃ ,結構整體溫升20℃ ,整體溫降15℃,橋面系箱梁溫升梯度14℃ ,溫降梯度7℃ 。斜拉索與砼溫差10℃ ,索塔正反面溫差5℃ 。結構離散圖及組合一持久狀態(tài)正截面壓應力圖見圖4,計算結果表明上部結構在最不利荷載組合下,均滿足規(guī)范要求。
5.2 索塔
索塔靜力計算與主梁縱向整體計算同時進行,索塔錨固區(qū)以下最大壓應力為11.7 MPa,最小壓應力為5.2 MPa;索塔錨固應力呈線性分布,均為壓應力。
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程序對索塔進行空間分析,得出其基頻模態(tài)為面內(nèi)彎曲,基頻8.19 Hz;面外最小基頻43.6 Hz。橋塔全高范圍內(nèi)在豎向及橫向基本為壓應力,豎向壓應力在3.4-16.4 MPa之間。由于集中力作用,在錨固段連接墻處橫橋向外側局部有小于1 MPa的豎向拉應力。其中橫梁與索塔相交處內(nèi)側豎向最大壓應力為16.4 MPa,塔身最大主壓應力16.6 MPa,連接墻處塔身外側有最大主拉應力為1.1 MPa。
采用ANSYS通用有限元程序對索塔錨固段和索塔橫梁進行空問分析,將計算結果與手算預應力值相疊加得到錨固段實際應力值,計算表明錨固段斷面均為壓應力??紤]到在張拉u型預應力筋時預應力損失的復雜性,設計在錨固段斷面上保持2 MPa左右的壓應力。使用橋梁博士對橫梁進行受力分析,并用ANSYS校核部分應力結果,在橫梁上張拉19φj15.2的預應力鋼筋,使橫梁在全長范圍內(nèi)均為受壓。
6.施工要點
索塔采用A型索塔,澆筑過程中,塔柱的穩(wěn)定性特別重要,尤其是中塔腿部分施工,施工需采取措施加強橫向聯(lián)系,以保證索塔橫向的面內(nèi)穩(wěn)定及施工精度。
由于該橋為空間斜索面,各拉索錨塊的幾何形狀復雜,在進行拉索錨固段的施工時,應采用坐標法嚴格控制施工放樣精度,使錨塊平面位置誤差控制在±5 mm范圍內(nèi),誤差過大將給斜拉索張拉帶來很大的困難,并使錨頭局部應力增高而導致開裂。
主梁采用前支點掛籃懸澆施工,掛籃(包括模板及其它施工荷載)設計重量160 t,其中前錨點離梁段前沿75 cm,后錨點離梁段前沿875 cm(6 m梁段為675 cm)。與18 梁段(有輔助墩橫梁)對稱的18 梁段相應的位置必須進行壓重,以保證主梁對稱平衡的施工,壓重的重量為45 t。
7.結語
益陽資江四橋為主跨200 m獨塔斜拉橋方案,經(jīng)過大量的計算分析,克服了跨徑大、索塔結構復雜等設計難題,合理地選取了橋梁構造形式。
同時,大橋的建設能夠提高城市道路的成網(wǎng)性和交通流量與流向的合理性,擴大益陽市資江以北地區(qū)骨架,可為城市新增建設用地6 km 以上,也為益陽市增加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參考文獻:
【1】劉土林,斜拉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2。
【2】嚴國敏,現(xiàn)代斜拉橋[M],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 1996。
【3】林元培,斜拉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