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雙層地錨式懸索橋總體設計研究
2018-03-12
1 工程概況
大連市政府為了緩解中山西路的交通壓力,決定建設一條平行于中山路與黃浦路的東西向主干道—南部濱海大道工程,南部濱海大道東起金沙灘東側的金銀山,向西跨越星海灣,在高新園區(qū)填海區(qū)域登陸。濱海大道東端經隧道可以連接東北路及規(guī)劃中的南部快速路,西端通過高新園區(qū)的地面道路,可以連通旅順南路、河革路。
該項目主要包括東部連接線、東引橋、鋼桁架引橋、主橋、西引橋及西部連接線六大部分。
2 主要技術標準
(1)公路等級:城市快速路, 主線在雙層橋部分為單向4車道;
(2)設計行車速度:主線設計時速80km/h;
(3)設計荷載:公路I級;
(4)橋面寬度:上層標準寬度為21m, 下層標準寬度為17m;
(5)通航標準:通航游艇,通航高度25m;
3 總體布置
主橋為三跨地錨式雙層懸索橋,加勁梁為雙層鋼桁架結構,兩端設混凝土重力式錨碇??鐝讲贾脼椋?80m+460m+180m,主橋寬24.8m。主梁縱坡1.5%,豎曲線半徑7800m,車行道橫坡1.5%,人行道向內橫坡1.0%。主纜由多股平行鋼絲成品索組成,中跨和邊跨主纜成橋線形均為二次拋物線,中跨主纜矢跨比為1/6.667,邊跨主纜矢跨比為1/16.67,主纜橫橋向間距25.2m,吊桿間距10m。
4 結構設計
4.1 鋼桁加勁梁
鋼桁加勁梁包括鋼桁架和正交異性板鋼橋面板兩部分。 鋼桁架由主桁架、主橫梁和上、下平聯(lián)組成,主桁架包括上弦桿、下弦桿、豎腹桿、斜腹桿,主桁架桁高10m,標準節(jié)段長10m,上、下平聯(lián)采用K形結構。主桁架的上、下弦桿通過整體節(jié)點板與腹桿連接,弦桿與橫梁、平聯(lián)桿件通過焊接節(jié)點板連接,在節(jié)點板處,各構件之間采用高強螺栓連接。
4.2索塔
索塔為鋼筋混凝土“門”式框架結構,由塔柱和上、下橫梁組成。
塔柱下橫梁以下部分高26.93m,以上高86.88m,全高111.81m,為“D”形空心截面,以利于抗風。塔柱橫橋向由上至下往外側傾斜,內側斜率保持不變,外側由兩段斜率不同的直線并導半徑500m的圓過渡形成。
每根塔柱下設一個承臺,承臺之間不設橫系梁,承臺由12根2.5m的鉆孔灌注樁支撐,承臺尺寸為17.2m×23.5m×6.0m。承臺下樁基采用4x3行列式布置。鉆孔樁樁長45m,以中風化巖層做樁端持力層,承臺內布置冷卻管。
4.3錨碇的設計
星海灣跨海大橋的錨碇采用空腹三角形框架結構形式,突破了實體重力式錨碇外觀笨重的結構形式,實現(xiàn)了大型結構物力與美的和諧統(tǒng)一。散索鞍支墩既作為散索鞍的支撐構造,又與前錨室形成框架,與錨塊一起傳遞主纜拉力,增強了錨體結構的整體性,以及在錨碇上修建引橋的個別橋墩以增加壓重。
5總結
(1)主梁采用鋼桁梁與正交異性板結合的形式,其主桁空間受力特性、鋼桁梁加工制造、節(jié)段安裝等均有較高的技術含量和創(chuàng)新性;
(2)大多數(shù)現(xiàn)有懸索橋的錨碇都設在岸上的巖石上,設計相對簡單,但對本橋來說受到的挑戰(zhàn)要大得多,因為要承受約173MN水平力的錨碇必須設在經過地基處理過的海床上(從水深13m-18m是淤泥質粉質粘土),然后在其上施工沉箱。
星海灣跨海大橋是國內首座海上建造錨碇的大跨度雙層懸索橋,它的順利建成,將標志著我國橋梁建設取得又一新的成就。同時大橋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旅游價值,大橋的特點和氣勢也構成了星海灣上一個新的旅游景點,成為新的城市景觀。南部濱海大道項目工程規(guī)模浩大,地質條件復雜,特別是在海上建造錨碇技術難度大,在全國尚屬首例,設計工作涉及方面多、協(xié)調任務重、任務艱巨。
參考文獻:
[1] 馬骉, 顏愛華, 鄧青兒, 控德軍, 蔣彥征. 上海閔浦大橋設計與構思[J]. 上海建設科技, 2010(5).
